English

福建莆田:改革激活千年文化因子

2018-06-19 05:10 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 

 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刘成志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

  巧夺天工的传统木雕、匠心独运的古典工艺家具、意韵生动的现代妈祖文创产品……在2018年深圳文博会莆田馆,一件件精致巧妙、创意十足的文化产品,不时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。聚光灯下,从技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品到个性鲜明的文创产品,既展示了莆田文化产业领域建设的丰硕成果,也浓缩了莆田文化体制改革的精华。

  作为新晋的“全国文明城市”,莆田文教彰明、英杰辈出,素有“文献名邦”“海滨邹鲁”的美誉。近年来,莆田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,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,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,为建设美丽莆田、创建美丽中国示范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。

  传承文脉,发展地域品牌

  文化是人类文明不断攀升的本源和云梯,是城市发展的血脉和灵魂。对于历史悠久的莆田,文化就如同母亲河木兰溪一样,滋润、涵养着这座古城。

  在莆田近1500年的发展长河中,形成了妈祖文化、莆仙戏曲文化、工艺美术文化等特色传统文化。“莆田着力传承历史文脉,紧扣时代脉搏,积极将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,形成了莆田木雕、古典工艺家具、金银珠宝首饰、工艺油画、妈祖文化旅游五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地域品牌。”莆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市文改办主任王金煌说。

  莆田木雕是“中国四大木雕”之一,以“精微透雕”著称。记者了解到,莆田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木雕工艺品集散地,木雕工艺品行业拥有数千家企业和工作室,年规模产值超过50亿元。在金砖厦门会晤期间,莆田木雕作为莆田特色文化元素展出,引来世界聚焦的目光。

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,是莆田木雕领域的佼佼者。他运用现代美学理念,将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诗词所创造的意蕴,融入精微透雕、镂空雕等技法之中,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,迄今已有100多件作品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。其中,大型香樟木雕作品《清明上河图》,还成功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
  近年来,莆田还大力实施文化“请进来”“走出去”战略,通过政府组织和企业自发行为,借助国内外重要的文化产业展会平台,持续唱响特色文化品牌,扩大文化的对外影响。“莆田已连续12年组织文化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,参展规模、交易总额、金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。”王金煌介绍说,在政府的支持下和油画艺术产业协会的推动下,莆田油画企业先后赴迪拜举办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油画艺术周活动,赴华沙参加2015年波兰国际礼品展,实现了文化输出和市场开拓双赢。

  倡导“文化+”,培育前沿业态

  莆田大力倡导“文化+”,积极推动本地特色文化与创意产业、工艺美术产业、旅游产业、影视产业融合发展,培育了一批前沿业态,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。

  “莆田于2010年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,用于扶持重点文化企业、文化产业园区、特色产业融合项目以及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。”王金煌告诉记者,除了提供资金扶持,莆田还利用旧厂房、老仓库及闲置的公共文体设施,先后规划建设了妈祖影视文创园、1971文创园、国艺文创城和广告创意园等文化创意园区。

  此外,莆田还把握国内外工艺美术产业设计和创意的最新动态,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,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、职业学校合作,有针对性地培养“文化创意+技能”的双料人才。

  妈祖文化是莆田的一张亮丽名片。近年来,莆田大力实施“妈祖文化+”计划,发展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、创意设计、影视演艺等业态,举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和两岸大学生妈祖文化创意节等活动。

  据了解,全球目前共有妈祖信众约3亿人,每年来莆田朝拜、观光的就有500多万人。莆田以此为契机,积极打造妈祖文化旅游品牌,同时依托本地工艺美术产业优势,将妈祖文化具象化,并融入现代创意元素,开发了13大系列、315种妈祖题材的旅游商品。此外,莆田还联手摄制了电视连续剧《妈祖》《湄洲岛奇缘》,组织创作了莆仙戏《林默娘》和《海神妈祖》以及10余首妈祖题材歌曲。

  驱动“双轮”,实现“两个效益”相统一

  多年来,莆田始终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,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文化工作的首位,形成了特色鲜明、事业繁荣、产业发达的地域文化体系,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。

  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,通过创意融合、创新提升和市场培育,莆田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为主,跨界融合、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。王金煌表示:“莆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,已连续7年高居全省第一。”与此同时,莆田还先后投入约30亿元,修建博物馆、图书馆、青少年宫和莆仙大剧院等一批惠民公共文化设施,基本形成县区有文化馆、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、村居有文化中心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,建成功能较为完善、设施相对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

  有“宋元南戏活化石”之称的莆仙戏是莆田的又一亮眼标识。莆田目前共有120多个莆仙戏院团,3500多名演职人员,院团年演出量6万多场,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。

  “按照文化体制改革‘事业体制、企业机制’的原则,莆田积极推动莆仙戏院团体制改革。”王金煌告诉记者,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作为莆田唯一一家市属国有专业院团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推进院团改革,去年6月加挂“莆田市莆仙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”的牌子,实行企业事业并行、一套班子管理的模式。

  院团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抓改革建机制、拓市场促发展、进基层创品牌的新路子,在莆田形成“大团带小团、国有促民营”的莆仙戏发展热潮。莆仙戏的演艺水平得到极大提升,市场拓展能力也明显增强。“改革不但推动了《目连救母》《春草闯堂》等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,也催生了《海神妈祖》等脍炙人口的新编剧目,还让各具风格的优秀演员不断涌现,莆仙戏这一古老剧种因而绽放出时代风采。”王金煌说。

  ■短评

  擦亮莆田发展的“文化底色”

  作者:刘成志 高建进

  文以载道,以文化人。文化既是硬实力,也是软实力。

  作为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城,莆田文化底蕴深厚,自古崇文尚武、科甲鼎盛、诗书相承、人才辈出。从南朝郑露三兄弟“开莆来学”,始启文化,到唐朝文化之盛,开八闽先河,莆田的官学、私学日渐兴盛,书堂、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民谚“十室九书堂,龙门半天下”由此而来。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,让莆田凝聚人气、汇聚文气、彰显灵气。正是在文化熏陶下的儒雅之士,铸就了“一朝三莆相、六部五尚书、一家九刺史”的莆田文化奇观。

  近年来,莆田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把改革作为破解文化发展难题的重要方法,持续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,持续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,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走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并重、多元化发展的道路。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,改革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动力。唯有改革,才能激发文化主体的活力,才能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,也才能切实提升民众的文化获得感。

  实践无止境,改革无穷期。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,莆田的文化改革之路必将在新思想的引领下越走越宽。莆田,这座古府新市,在璀璨的文化交融中,正焕发出新魅力,绽放出新风采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 2018年06月19日 04版)

[责任编辑:孙满桃]
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